得知要去井岡山的消息,激動的心,久久難以平靜。
井岡山,不是風景最美的山,但從來沒有一座山,在我們的心中如此美好。井岡山,不是海拔最高的山,但從來沒有一座山,在我們的心中如此巍峨。
對井岡山的牽掛,源自年少時代的純真印記——《八角樓上的燈光》《朱德的扁擔》《井岡翠竹》。一篇篇載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的文章,讓我們對井岡山充滿景仰。
終于啟程了。清晨,我們坐上南下的高鐵,離開北京,在穿越大半個中國后,傍晚即到了井岡山腹地——茨坪。
春天的井岡山,青山蒼翠,萬木蔥蘢,山間、樹叢、溪邊,一朵朵怒放的杜鵑花,絢爛繽紛。
在井岡山的4天時間里,我們懷著朝圣的心、還愿的心,瞻仰英雄的遺跡,理解先輩的悲喜,傾聽歷史的回聲。
01
“八角樓上的燈光”
茅坪,在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是井岡山革命根據(jù)地黨、政、軍領導機關所在地,也是湘贛邊界工農武裝割據(jù)斗爭的指揮中心。
紅軍后方留守處、醫(yī)院、被服廠等,也設立在這里。
一座座舊址中,“茅坪毛澤東同志舊居”最受關注。
這是一座磚石砌成的院落,四周是成片的竹林。
排了好久的隊,我們終于進入舊居內部,空間逼仄,光線昏暗。在正屋的后面,有一個小閣樓。
穿過窄木梯,我們來到閣樓上。這里只有兩個小房間:外間起居,里間是臥室——這就是毛主席當年生活過的地方。
臥室是當?shù)貍鹘y(tǒng)民居,房頂上是八角形的天窗——八角樓由此得名。
過去夢想了多少遍的八角樓,第一次立體地呈現(xiàn)在眼前。
靠墻的窗戶邊上,擺放著一張書桌,桌上擺著造型古樸的一盞黑色油燈。
看到這盞燈,記憶瞬間奔涌——
“這是個寒冬臘月的深夜,毛主席穿著單軍衣,披著薄毯子,坐在竹椅上寫文章。他右手握著筆,左手輕輕地撥了撥燈芯,燈光更加明亮了。
“凝視著這星星之火,毛主席在沉思,連毯子滑落下來也沒察覺到。就在這盞清油燈下,毛主席寫下了許多光輝著作,指明了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。”
小小油燈,燈光微弱,但它能在茫茫黑夜里,照亮中國革命勝利前行的道路。
這油燈,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艱苦卓絕、實事求是、追求真理的見證。
幾十年來,一批批共產黨人來到這里,在油燈前駐足沉思。
站在油燈前,我們再次重溫了共產黨人的初心:“為中國人民謀幸福,為中華民族謀復興。”
02
“朱德的扁擔”
春雨濛濛,大霧茫茫。
大巴車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,把我們帶到了著名的“黃洋界哨口”。
黃洋界,是拱衛(wèi)井岡山根據(jù)地的五大哨口之一,具有“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”之勢。
91年前,就是在這里,根據(jù)地軍民同仇敵愾,紅軍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,與數(shù)倍之敵激戰(zhàn)一整天,打退敵人一次次進攻,特別是借助唯一一發(fā)打出去的迫擊炮彈的威力,將敵人擊潰。
哨口下方,就是著名的“挑糧小道”。
1928年冬天,為了粉碎敵人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,解決根據(jù)地軍民的吃糧問題, 大批紅軍挑糧上山,成了當時的一項經常性工作。
挑糧小道連接的是寧岡的茅坪和茨坪,足有五六十里,山高路陡,十分難走。戰(zhàn)士們早上下山,晚上上山,肩挑背馱,在較短時間將30萬斤糧食運上井岡山,創(chuàng)造了奇跡。
這天的我們,身著紅軍服,頭戴斗笠,腰扎皮帶,手持竹竿,沿陡峭、狹窄的山路下行,重走挑糧小道。
雨越下越大,人們只好把雨披穿在身上。出于安全考慮,我們原計劃要走7公里的山路,最后只走了一小段,就折返上山。
短短的一段路,沒有負重的我們,竟然走得氣喘吁吁,腿腳發(fā)軟。
課本里《朱德的扁擔》的故事,就發(fā)生在這里。
“他頭戴斗笠,挑著滿滿一擔稻谷,和年輕的戰(zhàn)士們一起走在崎嶇的山路上?!睉?zhàn)士們“擔心他累壞身體”,就“悄悄地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”。
“沒想到,第二天,朱軍長找來了毛竹,親自動手削了一根新扁擔,還在扁擔上寫了八個醒目的大字‘朱德扁擔不準亂拿’。從此他的扁擔再也沒有人藏了?!?/span>
在井岡山,我們不斷從書上、紀錄片中、陳列室里,看到、聽到“朱德的扁擔”的故事。這個小故事,在井岡山久久傳頌。
“挑糧小道上的揮汗如雨,勝過教科書上的千言萬語。”走過挑糧小道,我們切身體驗到了挑糧的艱難,感悟到了扁擔的份量。
是的,朱德的扁擔,挑來了軍糧,也挑來了官兵一致、干部帶頭的優(yōu)良作風和艱苦奮斗的精神。
03
“井岡翠竹”
井岡山上,翠綠的竹林一片片、一叢叢,挺拔蒼勁,煥發(fā)出勃勃生機。
“井岡山的竹子,是革命的竹子。”《井岡翠竹》里這樣寫道。
“是的,當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衛(wèi)過第一個紅色政權的戰(zhàn)士們,誰不記得井岡山上的翠竹呢?用它搭過帳篷,用它做過梭鏢,用它當罐盛過水,當碗蒸過飯,用它做過扁擔和吹火筒,在黃洋界和八面山上,還用它擺過三十里竹釘陣……”
在小井紅軍烈士墓,我們向長眠的先烈默哀、致敬。
1929年1月29日,一股敵軍偷襲了小井紅軍醫(yī)院,被包圍的130多名重傷病員和醫(yī)護人員拿起板凳、拐杖和敵人展開殊死搏斗,最后全部犧牲在小溪邊的稻田里,最小的年僅14歲。
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,講解員介紹,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壯烈犧牲的烈士,目前知道姓名的有15744位,沒留下姓名的,有3萬多人。
有這樣一個數(shù)字,讓我們感到無比沉重和壓抑——在井岡山斗爭時期,平均每天有60多人壯烈犧牲。
英雄的井岡山人民,像井岡翠竹一樣,堅忍不拔,為中國革命的勝利,做出了巨大的犧牲。
行走在百里井岡,竹林茂密,有的修直挺拔,有的密密麻麻。春風過處,竹葉颯颯,仿佛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。
今天,井岡山的竹子,成了致富的竹子。
茅坪鄉(xiāng)神山村,這個曾是典型的“邊”“遠”“窮”的小山村,近年來通過政府幫扶,精準脫貧,村民們靠著發(fā)展竹制品精加工產業(yè)和旅游產業(yè)等,走上了致富路。
“你永遠那么青翠,永遠那么挺拔,風吹雨打,從不改色;刀砍火燒,永不低頭——這正是英雄的井岡山人,也是億萬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(jié)和革命精神!”這是《井岡翠竹》賦予井岡翠竹的“精神特質”。
無論歲月流轉,井岡翠竹始終生生不息,如同偉大的井岡山精神,將永遠激勵我們牢記使命,砥礪前行。